【比價王】「愈晚買房愈買不起」?他勸房價上漲時:別急著「小換大」

2023/05/11

20212022年這段期間,因為美國無限QE、熱錢湧入,導致台灣房市全面飆漲,有位房產線記者問我:「身為有殼一族,職業還是房仲,面對這一波房市熱潮,應該很開心吧?」這段話看似有邏輯,我卻是百感交集。

 

我回想起20152018年間,跌跌不休、低迷不振的房市,當時我接到很多外區賣房的委託案,近一點的有台北市內湖東湖、文山區,遠的甚至到台中七期、南投埔里,我都接過。

 

這類賣家多半的想法是:因為我是銷售高總價的仲介,對於那些有錢的客戶而言,外區的房子相對便宜許多,如果我能介紹「盤子」去買,說不定還能創造當地的新高單價呢!

 

殘酷的事實是,他們的房子,根本早已委託當地房仲銷售多時仍賣不動,才會對銷售豪宅、外地的我,抱存一絲希望。

 

案例1:用距離換空間 好地段留給有錢人

 

有一名住在台北市東湖、即將搬家去新北市汐止的屋主,跟我分享他的經驗:他當初住在離大直比較近、也比較貴的西湖,後來房價一直漲,加上家裡的東西越來越不夠放,便由西湖轉到內湖去;之後生小孩、人口數增加,又從內湖換到較遠的東湖,最後買到汐止去,居住空間雖然越換越大,可是卻離台北市中心越來越遠,雖然同樣是住新屋,但因地段不同,房價相對便宜許多。

 

因此他深信,一定也有像他這樣的人,希望我能將高總價客戶介紹去東湖買他的房子,幫助他脫手變現。一開始,我被說服了,但後來都賣不太動,於是我覺察出這個邏輯有個盲點,那就是:真正懂房地產的人,不會選在房市火熱時進場。

 

案例2:房產沒有神話 不可能只漲不跌

 

過去房價高漲的年代,很多豪宅從1億元喊到2億元,每坪單價從200萬元喊到接近300萬元,價格堪稱「雲端級」,有錢還買不到!要嘛過去從不釋出,就算有,也是屋主的朋友或鄰居買走,根本流落不到房仲市場。有的屋主甚至只是拿出來「試水溫」,若買方真的出價達標,又突然收起來不賣,隔沒幾個月,重新調整價錢再賣,這就是讓人覺得可惡的炒房亂象!

 

然而,2015年底開始市場一片唱空,輿論一路喊跌,同為大直河景第一排、比鄰而居的「代官山」與「輕井澤」這2棟知名豪宅社區,在2016年忽然同時有多戶在賣,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價格越賣越低。

 

20143月「代官山」成交單價232.7萬起算,2015年「輕井澤」每坪單價分別下修為:5209.2萬元、12180萬元,到了2021年,北市豪宅沒有享受到美國撒熱錢的紅利,9月時更跌至單坪165.7萬元,最高與最低行情價差高達67萬元,以單戶百坪計算,2021年買比2014年便宜了6,700萬元!光是忍住不買房,1年就替自己省下近千萬元的購屋金!

 

買屋、賣房,你該這樣做!

 

越晚越買不起房?別再自己嚇自己!

 

已經買到房子的我,由於購買的時間點是在202010月,可說是起漲點,從實價登錄資訊看出,前屋主是小賠賣給我,這部分我感到慶幸;身為屋主,我不是炒短線的投資客,沒有要賣房,而是要長期持有,透過繳房貸把買房當存錢,所以這波漲幅對我來說,就只是紙上富貴,因此無感。

 

身為房仲的我,房價漲越高,買得起的人越少,而且多數屋主都想賣天價,成交困難度也提高。除此之外,覺得房子「很好賣」、不想給仲介賺的自售屋主也變多;而中南部因為房價基期較低,讓資金潮脫北,房市呈現「北冷南熱」,更讓身為北部房仲的我開心不起來。

 

假設我是換屋族,房價上漲時,仍堅持買房,為了「由小換大」而被迫「由蛋黃搬至蛋白區」,我會覺得可惜。例如藝人林舒語,為了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,有買房的急迫性,因此2021年棄守原本住在北市東區的核心地段,轉移到汐止山上的別墅。

 

再舉個例子,我的房子是 1,000 萬元,我想買的房子是 2,000 萬元,同樣漲幅 10%,我的才增值100萬元,別人的卻增值200萬元;相對的,房價若下跌10%,我的房子才虧100萬元,別人卻虧了200萬元,一來一回間,買房換屋,反倒替自己省了100 萬元的支出……

 

看懂這個邏輯了嗎?別再被業者帶風向,陷入「越晚越買不起房」的恐慌裡,記住:

 

房價漲,是賣房的最佳時機;下跌時,才是買房、換屋的大好時機。

 

別再說屋主都希望房價一直漲、房仲是炒房的幫兇了!起碼我不是,我真的不是。

 

新聞連結→https://news.houseprice.tw/4960

 

(作者介紹/房仲作家、東龍不動產專任委託部經理陳泰源;全文出處/《這個房仲太狠了!》)2023/5/11 下午2:00:00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 米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