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視】全球資金退潮,台灣房價會跌嗎?
2023/01/12
台灣房市長期趨勢向上,但在美國升息縮表之後,全球市場齊跌,房市由於有遞延效應,是金融商品輪跌的最後一棒。比起各國房價已經大跌,台灣因為升息幅度小,2022年出現交易量萎縮,還看不到明顯跌幅。不過從房市專家、第一線不動產業者到建商,都預估房市到2024年仍不太樂觀,而購屋族最關心的是,房價何時有感下跌,跌幅有多少?......↓
台灣房市漸黯淡 房價何時會明顯下跌?
長期以來,台灣的房價像是一班不回頭的列車,一路向上的房市,2022年來到了轉折點。根據內政部住宅買賣移轉數,2016年24.5萬戶,逐年上升,最高來到34.8萬戶。2022年下降到大約32萬戶,是6年來首見衰退。
房市溫度,第一線業者最有感。
東龍不動產專任委託部經理陳泰源 觀察,
2022年3月美國開始鷹式升息三碼之後,從4月起臺灣的交易量就明顯萎縮。第一季每週還能維持兩、三組的客人,但是4月之後大概兩週甚至三週才有一組。
房市進入反轉幾乎是市場的共識,所謂的量先價行,先出現量縮,然後是價跌。
陳泰源 預估,
目前有些人買預售屋還沒交屋,也還有低利率和寬限期,大概要等到今(2023)、明兩年將陸陸續續有人支撐不住,然後才會有感降價。
建商能否度過房市寒冬,得看口袋深淺,購屋民眾也在等待價格下跌。一般預估,2023年房價開始有感下跌,至於要跌多久,何時能見底,專家各有不同的看法。
建商胡偉良推測,2024年很可能產生降息並促進經濟活動,經濟會開始走向復甦。
房產KOL李昌鵬卻估計,台灣房市可能像中國或日本一路蕭條下去,也許超過5年、10年以上。
陳泰源 則認為,
看不太到能刺激房市景氣的因素,所以可能持續衰退3到5年。
房價跌幅有多少?專家:因區段、屋齡而異
至於房價的跌幅,胡偉良說,2021年前的建物沒有受到興建成本上漲的影響,所以有機會跌回2020年的價位水平。然而2021年開始,政府要求所有新的建案必須在樓板加設隔音墊、隔音層,所以此後蓋的房子,跌價空間非常有限。
專家指出,雖然房屋的興建成本無法回復,但是在房市不好的情況下,建商的利潤,仍有下修的空間。而下修的幅度,會根據區段有所不同。
陳泰源 判斷,
臺北市因為資金氾濫,漲幅最少,所以未來房地產下跌,臺北市受傷的程度會是最小的,因此在精華地區的房價,應該還是95折至9折之間。
尤其因為產業進駐而飆漲的中南部房價,跌幅空間也相對大,另一個影響跌幅的因素就是屋齡。
胡偉良認為,中古屋根本是莫名其妙地跟著房價上漲,所以基本上是經不起考驗的。中小型建商如果有資金周轉的壓力,甚至有爛尾樓的風險,其預售屋就有可能出現比周邊中古屋還便宜的狀況。
年輕世代難負荷高房價 房市制度仍有改善空間
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,是華人社會普遍的觀念。但是高房價和沉重的房貸壓力,讓年輕世代感到左右為難。不到30歲就已成家的康峰誠,喜歡鄉下的居住環境,但是工作又在大都市,所以目前選擇在城市租屋。
康峰誠說,會想要買房,就是存款不夠,薪水已經是快要全部被房租吃掉的狀態。也會想說買了房好像會被房貸綁住30年,像是如果想創業就會受限。「但如果是租房的話,就覺得好像是幫人家繳房貸,然後最後留不下東西。」
身為不動產業者,陳泰源目前是租屋族,但在兩年前已經入手第一間套房。他建議,
年輕族群可以找追求長期穩定而非高租金的房東,簽個3、5年的長約,然後藉便宜的租金來替自己累積財富,隨著房價一邊下跌,用時間殺房價。
2022年底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初審通過,各方普遍認為符合社會期待,有助房市正常發展。但是除了遏止炒房歪風,還有很多制度面有待改善。1989年發起的無殼蝸牛運動,到了21世紀,居住正義反而被不健全的制度壓得無力吶喊。
李昌鵬認為,首要之務就是改善臺灣落後的租賃市場。許多屋主寧可把房子囤著不租出,感覺房子只要擺著就會一直增值。必須思考如何把這些空屋逼到市場上。
公視原影→https://youtu.be/DDWB4MbwaPw
公視新聞→https://news.pts.org.tw/article/618565
記者 婁雅君、鄭凱文 採訪報導、黃瑀喬/文稿整理報導